互联网+: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场名为“互联网+”的风潮正席卷全球产业及资本,犹如一针,打在了每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身上。既有的世界平衡被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被冲击。这是一股怎样的潮流,又将把我们带到何处?本期专论,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等专家为读者解答。
主持人:目前“互联网+”可谓是一个滚烫的热词,很多人都在谈论“互联网+”。但“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众说纷纭,您能否定义一下?
郭重庆:我自己给“互联网+”做了个定义,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以开放、平等、协同、分享的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经济与社会,以期达到一个开放的、公平的、和谐的、竞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社会。
互联网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开放,公众参与、普惠、脱媒、平等、公平,弱化了空间的地理距离影响,削弱了经济活动信息的不对称性,强化了消费者的主导地位。“互联网+”的范畴可覆盖企业治理、社会治理、经济治理、国家治理甚至全球治理。互联网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协同分享”,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协同分享”必然是“零边际成本社会”的形态特征,企业治理以及全球治理的理念应源于此。看来,称王称霸和利润最大化的思维不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潮流。这个特征也直接影响到一系列行为主体在行为上的改变。
郭重庆:改变了我们对工业文明的认识。尽管制造业满足了我们极大的物质文化需求,但也带来了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必须转变,但尽管喊了多年的调整和转型,其收效并不明显。苦于没有抓手,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的科技革命的交汇点上,总算找到了新引擎,重新启动中国经济,在经济下行中找到了新的增长动力。过去是“水泥+钢筋”,这次是“指尖+点击”。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的融合,必将带动中国经济与社会有一个量的提升。
王敏:传统集中度高、龙头享受渠道垄断溢价的行业,将迎来互联网破坏式创新。互联网消除原有产业链的渠道、品牌成本,从而更有效率地把服务提供给需求方。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会对行业形成颠覆,所谓“破坏性创新”和“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去的那个对象既可能是一个产业、市场、团体,甚至包括商业价值等等,将来谁适应了这种价值观,谁就会获得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这次汹涌而来,似乎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信息技术革命,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次机遇,具体而言,这机遇是什么?
郭重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突破在企业围墙之外,网络化的生态存在是必然出路。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的模式已过时,系统决定成败,整合者得天下,核心技术不是成败的全部因素。这似乎给一向迷信核心技术的中国人一个机会。
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多依赖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价值创造。小企业创新,大企业产业化,似乎成为一种常态;网络化的生态存在表现为,从纵向供应链整合,到横向价值链整合,再演化到网络生态链整合,竞争合作,协同共生。中国制造业企业大多还处在初期的纵向供应链整合阶段,远远没有进入生态链的阶段;企业要实时化洞察市场,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抛弃以生产者自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的制造文化情节,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以给客户创造价值为中心”的新的价值观,对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变革,抓手就是“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产品将由软件来定义,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是产品发展的方向。想不到一个Uber打车软件竟会导致重塑一个出租车行业,“互联网+Uber”就是一个行业“互联网+”的范例。就连沉寂了好几年的海尔的张瑞敏,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也逐渐回过了神,正如他所说,谁能把用户带进网络时代,谁就能赢,载体是什么,反而不重要。
主持人:在传统制造业时代,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产品本身,在“互联网+”潮流影响下,这一点是不是也会有所颠覆。
郭重庆:愈来愈多的产品其核心价值已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服务(如电视、手机),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是本次信息化大潮的一个特征。APP定义了产品,很多制造商被边缘化,也是由于对产品和服务的理解不一样,谷歌或者乐视们所开发的电视、汽车和传统制造商不一样。制造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必须再定义,新的产品、新的流程和新的服务必须基于互联网技术再造。信息革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各行各业唯有变革,融入信息技术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而生存。正如联想集团的杨元庆所说:“谁跟不上时代步伐,谁就是下一个柯达。”
主持人:英特尔原CEO格鲁夫说:互联网将重新定义IT,一个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您也一直在说“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各行各业”,请问互联网对各个行业造成的具体影响是什么?
郭重庆:比如,“互联网+”智慧城市促使政府治理社会化、信息普惠。不久以前,“智慧城市”建设相继在全国300个城市铺开,投资巨大,良莠不齐。但自“互联网+”提出后,三大互联网企业竞相与地方政府签约建设各地的“智慧城市”。甚至偏居一隅的贵州,其“云上贵州”也跑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随着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城市服务数据开放,以及互联网企业积极地投入(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法则:得入口者得天下),政府与市场互补,发挥各自长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促使政府治理社会化、信息普惠,必将优化城市管理流程。“互联网+”新型城镇化也会带来积极的改变。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产业下沉,产业融合,产业均布。“总部经济”的提法是出于狭隘的地域利益。美国的大企业总部及生产基地是分散的,联邦快递总部就设在南方小城孟菲斯,是世界第一大航空货运枢纽。沃尔玛的总部也是在小城市。
“互联网+”对处于“应战”状态的医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挂号网、医疗支付网,起一个化解看病难的服务补充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相当部分诊断行为可在线上完成,人工智能可部分取代医生,包括医院中的手术、检测、慢性病管理等。药房可从医院分离,患者可跨越医院得到点对点服务,家庭也会在未来成为医护的主要场所。中国医院发展是专科化、碎片化、网络化。中国一年有70亿人次的门诊量,有2亿高血压治疗人群,这些今后有一部分能在家里完成治病吗?有一点是肯定的,医疗功能是改不掉的,但医院组织是可以改变的。
王敏:“互联网+”可以说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是这种+还是要有前提的。“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互联网+”不是想+就+,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粘在一起,而应让两者之间发生点“化学变化”。互联网可以+医院、教育、新农村建设、金融、新型城镇化等等,加了之后变化肯定有,有大有小。如果要让“互联网+”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原有产业、行业、组织的运行架构也要相应地、主动地做出调整,如果没有调整,变化就不会那么明显互联网+全称。但有一点要确信的是,如果你不适应、不调整,“互联网+”迟早会倒逼你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