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一甲子 华章开启新时代
百年世纪,六十甲子。成立于1958年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所)迎来了第六十个生日。这一路走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科研设施不断改进,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梯队更趋合理,一批高水准的学者享誉学界,一批颇有潜力的后学崭露头角。
目前全院副高级职称以上研究人员43名、硕士以上学历者58人,拥有一批荣获政府津贴、“四个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百千万人才”、“万人计划”等各种荣誉或称号的知名专家学者。现有内设部门18个,涵盖了史前、商周、秦汉、隋唐(西藏)、科技考古及文物保护等多个专业方向。省内另设雍城(凤翔)、秦陵(临潼)、周原(扶风)、秦咸阳(咸阳)、沣东(长安)、铜川、渭南(澄城)、石峁、芦山峁等依托大型遗址的9处考古工作站。同时,还设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回望过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几代学人奋发进取,赖依得天独厚的丰富地下遗存,调查、勘探发掘了无数古遗址、古墓葬,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不但孕育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耀州窑、汉阳陵、梁带村等一批蜚声中外的大型遗址博物馆,更是荣获了“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8项、“田野考古奖”13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1项。
绣手匠心,重现残破的历史。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直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自成立以来就有文物修复从业人员。文保修复经历了从早期“修补复型”满足考古资料提取的初级阶段,到以分析检测为基础、注重文物价值挖掘的研究性保护修复阶段。特别是近年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在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文物科学分析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过程中,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其中对唐李倕墓的冠饰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纺织品的修复保护,更是享誉中外。
田野间多少岁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无数学者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六十年中,出版考古、文物保护报告及专著百余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考古简报、研究论文2600余篇。1980年创刊的学术期刊《考古与文物》己出版229期,多次被评为海内外最具影响力专业期刊,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博考古类学术期刊之一。
走出去,请进来。我院先后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德国、越南等10几个国家的众多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年,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越南、韩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相关机构联合开展境外考古合作,通过参与对方的考古工作,打破了现代国家边境对文化造成的割裂与隔阂,将中国文明起源嵌入世界发展的脉络,谱写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华美乐章。
走进新时代考古与文物 期刊,踏上新征程。陕西考古博物馆的概念自2009年提出以来,经过数载精心筹划与前期准备,2018年将正式破土动工。博物馆选址南依秦岭,东邻千年古刹香积寺,建筑采用唐风、园林化设计,分设“一个展馆四个中心”,即陕西考古博物馆、科研中心、科技考古、信息中心和公众考古中心,为集科研、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重点展示考古学科发展史及最新考古成果的全国首座考古类专题博物馆。
薪火相传,虽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一个甲子的轮回,春华秋实,继往开来,日新月盛。历经六十载的积淀,奏响新时代的乐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必将在新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自10月8日开始,为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我院将连续推出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及科技考古阶段成果报道、新出版图书推介,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