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考古学共同成长
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手段的近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极大发展。1950年8月,国家级考古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四年后,科学出版社成立。从一诞生起,科学出版社便与考古所因中国的考古事业联系在一起,它们共同经历了考古事业的初创期,也迎来了繁荣期。
1952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创办了“考古学专刊”,1955年至1959年间,科学出版社共出版了“考古学专刊”四个系列的20部图书,并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报告等专业图书的出版模式,这些图书也成为新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最为珍贵的资料记录。在出版图书的同时,双方还合作出版了后来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的考古期刊《考古》和《考古学报》。但是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客观原因的影响,科学出版社考古图书的出版几乎停顿。
而此时,中国考古学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演化确定下来的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原之外地区大量考古的新发现及科技手段的提高,推进为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中心论”,并在苏秉琦“区系类型”理论的指导下,成为今天中国考古界的主流思想。
到上世纪80年代,国外许多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介进来,并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被大量运用,特别是各种科技手段出现在中国考古学的调查、发掘和室内研究中,中国考古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倾向。
同时,受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骤增,考古专业队伍数量大涨,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考古专业人才的教学机构扩充到数十家大学,考古的学科发展也由原来以文化史重建为目标的按时代分类的考古工作,进入到包括过程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在内的镶嵌式的研究性考古学研究,如认知考古学、人口考古学、性别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公共考古学等,对中国考古学的解释更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考古学科欣欣向荣的发展带动了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图书的出版。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版社成立专门的编辑部,扩大专业编辑队伍,加大图书出版规模。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已经成为国内文博界所认可的两家专业图书出版单位之一。从1996年至今,累计出版的文物考古图书超过1050种,年出版量120余种。内容包括考古报告、专著、专家文集、学术会议论文集、图录、译著等,涉及门类由单纯的田野考古学研究著作,发展为科技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专著、大遗址规划报告、古建筑维修报告、博物馆研究和博物馆藏品图录等多个分支学科类别,并形成《成都考古发现》《边疆考古研究》《考古学研究》《东方考古》《西域文史》等20多个系列。这些系列图书在不同区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专题的研究与探索等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在出版常规图书的同时,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还承担了“长江三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报告”和“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报告”的出版工作,主动策划了“中国出土文物大系”(已出版玉器、瓷器和壁画),几年内将出版《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和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考古学报编辑部,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的作者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拓展为全国各文博考古科研机构和开设考古专业的大专院校。并且伴随博物馆事业的突飞猛进,地面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文物考古分社也逐步向博物馆、古建筑、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和规划等考古延伸的图书领域拓展。同时,为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要求,文物考古分社也在尝试文物考古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转型。
在出版的过程中,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的出版理念不断提升,由“服务学术,做好学术界的勤务兵”,发展为“融入学术活动,做强专业出版”,至“立足知识创新的源头,伴随学术发展的始终,及时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播”。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将继续践行着学术出版的道路,同时也为迎接“数字出版时代”和“文化创新”的要求作着积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