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考古先驱饶惠元的学术生涯

  二十世纪50年代初,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从地方文化部门选派干部参加“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一批考古学或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分配至文博单位,由此构成了建国后江西最初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力量。但不可忽略的是,建国前饶惠元在赣鄱大地上开展的系列考古调查,这些调查为后来江西考古工作奠定了基本格局,江西考古的早期研究成果亦多受教于饶惠元。饶惠元由中学教员调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由自发考古调查到专业考古学研究,颇具传奇性。《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江西省文化艺术志》中虽收录有饶惠元生平词条,但十分简略。因而,本文爬梳考古文献、访谈录、日记、未刊信札和遗散档案等资料,对饶惠元的人生履迹与学术成就略加考述。

江西考古先驱饶惠元的学术生涯(图1)

  饶惠元,字一线年生于江西省清江县店下镇,1932年由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1943至1955年间执教于江西省立樟树中学、樟树农校,任美术教员。40年代初,饶惠元结识一位收藏家,对古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但促使饶惠元从古物蒐集转向考古调查的因由,是民国时期考古学实践的多元图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要在黄河流域发掘,并取得了振奋学界的不俗收获。在主流考古学之外的南方地区,卫聚贤、金同祖、陈志良、何天行、施昕更及胡肇椿等一批“边缘学者”,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黄花考古学院等学术团体,通过考古调查,辅以试掘,从“古物”的角度探索南方早期历史,饶惠元的早期考古调查便得益于此。40年代后期,郭若愚、蒋玄佁、金同祖、陈志良等人组建上海美术考古学社,饶惠元正是社员之一。上海美术考古学社囊括不少美术学者,饶惠元得以加入该社,大抵与其曾求学、交游于上海美术圈有关。据上海美术考古学社社刊《中国考古》(第一册)记载,“为了完成研究中国南方的史前史,社中在粤赣等地,成立调查小组……社中江西组饶惠元先生,在江西查访。”

  1945至1955年间,在清江县樟树镇任教的饶惠元,利用课余时间陆续对赣江和清江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在清江两岸发现遗址三十多处、赣江东岸发现城址与墓葬数处,其中包括筑卫城、营盘里和牛头城等重要遗址,采集了大量石器与陶器。1947年,饶惠元带领樟树中学学生至筑卫城旅行,偶然拾得多种印纹陶片,此后便在学生的协助下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调查,并在筑卫城选择了两个地点进行小规模试掘。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过程中,饶惠元举办了几次小型展览。当年跟随饶惠元进行考古调查的学生余家栋、刘林与黄颐寿,日后也走上考古之路,成为江西考古界的中流砥柱。

  饶惠元在清江考古调查之初,多受蒋玄佁的来函指导,蒋玄佁是上海美术考古学社的发起人之一,30年代负笈日本,归国后专注于考古与古陶瓷研究,兼习绘画。建国后,饶惠元曾与梁思永、夏鼐、顾铁符讨论清江考古调查的发现。据《曾昭燏文集·日记书信卷》,1954年1月22日曾昭燏给饶惠元去信一封,可知二人也应存在学术往来。1950至1956年间,清江考古调查成果陆续刊发于《科学通报》、《美术考古》、《文物参考资料》和《考古学报》等刊物。饶惠元与彭适凡来往信札(1981年12月20日书信)中透露,1950年刊发于《科学通报》的调查简报,是由郭沫若转交《科学通报》编辑部,并由安志敏摘要与作注。1956年刊发于《考古学报》的调查简报,则是清江早期遗址历年调查的全面总结,已显现出考古学者的专业素养,并请袁复礼进行石器岩性鉴定。

  1952年,饶惠元参加了湖北荆江分洪考古、湖南长沙古墓发掘,其时夏鼐、安志敏、石兴邦和王仲殊等人均在长沙发掘。这一过程中饶惠元撰写大量笔记,多次向郭沫若请教,颇得赏识。饶惠元之所以能参与这两项考古发掘,极有可能与顾铁符有关。40年代初顾铁符受国立中山大学委派,调查并发掘广东海丰遗址,40年代中期曾执教于江西南昌的国立中正大学师范科,对饶惠元的清江考古调查多有帮助。建国后,顾铁符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科长,直接组织及参加了荆江分洪和长沙古墓的发掘。

江西考古先驱饶惠元的学术生涯(图2)

  据《记忆:北大考古口述史》中徐元邦回忆,50年代饶惠元写了一封自荐信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表达了希望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的志愿,并且得到了郭沫若的支持。笔者从北京书肆偶然获藏一份遗散档案,即饶惠元由樟树农校迁至考古研究所的“迁移证”,“迁移证”颁发日期为1955年8月17日。八天后的8月25日,《夏鼐日记》中首次出现饶惠元的名字,“上午饶惠元同志开始上班,召集一编辑工作会议,略谈分工。”《夏鼐日记》显示,这一年的3月18日《考古通讯》创刊号再版,5月6日夏鼐与郑振铎讨论《文物参考资料》《考古通讯》及《考古学报》的编辑问题。因而,饶惠元调入考古研究所恰逢其时,旋即安排至编辑室开展工作。

  《夏鼐日记》中涉及饶惠元的内容有40多处,多为编辑事务,如组稿、审稿、校稿及出版计划,大致可勾勒出饶惠元在京工作的概况。饶惠元主要负责编辑《考古学报》,当时《考古学报》编辑部只有他一人,夏鼐在1956年2月14日的日记中将饶惠元称为编辑室负责人。在京期间,饶惠元依然关心江西考古事业,奖掖江西考古后学。1956年8月,饶惠元听闻清江某遗址可能因铁路建设遭毁,及时将这一情况转告夏鼐。1956年9月,饶惠元与夏鼐商量,打算利用休假返回清江县,参加营盘里遗址的发掘。临行前,夏鼐特地与饶惠元讨论清江考古之事,并委派夏振英、徐元邦一同参与发掘。

江西考古先驱饶惠元的学术生涯(图3)

  据饶惠元与彭适凡来往信札(1983年1月24日书信),营盘里遗址、仙人洞遗址发掘报告的整理过程中,饶惠元无私的倾力襄助。在考古所编辑室工作期间,凡关涉江西考古的稿件,发稿前均由饶惠元过目。

  1968年,年逾六十的饶惠元下放安徽宿县参加劳动,1970年又随考古所人员转赴河南息县“五七干校”考古学报编辑部,翌年因冠心病返回江西井冈山疗养。在赣期间,饶惠元依然挂怀考古,兼任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1973年饶惠元将吴城遗址的发现告知苏秉琦,引起了苏秉琦与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1974年亲赴筑卫城遗址参观及指导发掘,1978年又携论文参加“江南地区印文陶问题学术讨论会”。1983年10月,饶惠元病逝于江西南昌。

  饶惠元时至中年才涉足考古,从兴趣到志愿,除了机缘,更多的是依靠执着、勤勉和勇气,其的学术贡献可扼要概括为下述几项。其一,通过清江考古调查,有效衔接建国前后的江西考古,为50年代江西考古创造较高的起点,筚路蓝缕,开拓有功。其二,长期担纲中国考古学专业刊物的编辑,在刊物发展早期倾力尤多,并撰写书刊评论,促进学术繁荣。其三,撰写大量学术论述,对赣鄱地区早期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有揭橥之功,对印纹陶和磨制石器均有精深探论,堪为江西考古先驱。

  附记:八秩高龄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彭适凡先生惠示饶惠元先生信札,江西师范大学曹柯平先生提供相关线索,谨以此文纪念饶惠元先生诞辰110周年。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单位:常州博物馆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2月24日第7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18-2024 星空体育(中国)APP下载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